洛阳古都发展资产(应收账款)转让定融计划

定融高返点 举报 | 买帖

认购【洛阳古都发展资产(应收账款)转让】享全国返点,可签署返点协议可面签,公司现有专业独立的风控团队,现有合作的律师,可为您的保驾护航! 新项目预热!高!信托同款!欢迎咨询!
【洛阳古都发展资产(应收账款)转让】
【规模】:13000万(总额3亿)
【期限】:12/24个月
【收益】:12个月:10-50-100-300万,收益8.8%-9.0%-9.2%-9.5%
24
个月:10-50-100-300万,收益9.0%-9.2%-9.5%-9.8%
【付息方式】:打款次日计息,320日,620日,920日,1220日固定付息。
【发行方】:洛阳古XX集团有限公司(洛阳市老城区最大的ZF平台,主体信用评级AA,债项AAA,实控人为洛阳市老城区人民ZF,总资产155.26亿元,货币资产21.29亿,银行未使用授信额度3.68亿,可足额兑付)
【担保方】:洛阳XX团有限公司(洛阳市老城区第二大ZF平台,老城区最重要的基建主体,实控人为老城区人民ZF,主体评级AA,总资产95.83亿元。)
【用途】:用于洛阳东、西南隅历史街道保护与整治项目
【风控措施】:
1.
担保人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。
2.
价值不低于6亿应收账款质押,完全覆盖本息。
【地域介绍】:2020年洛阳市GDP总值5128.4亿,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7.3亿,经济总量仅次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,被称为“十三朝古都,千年帝都,是中国唯一一座被联合国提名的世界文化名城,世界四大圣城之一”
【亮点】:
1.
融资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【20古都01】,【20古都02】低于市场发债票面,本产品兑付日之前。
2.
地级市政信:安全系数高、以往产品100%兑付,且为当地最大平台,交易方实控人均为地级市人民,信用度高;
【打款账户】:
户名:洛阳XX团有限公司
账号:XX
开户行:中国银行洛阳老城支行
打款备注:洛阳古都发展转让 x




【以下为无关内容】

WwW。ZHILi123.com

  老屋记忆   很多年以来,老屋,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噱头。

    而我家的老屋,是记忆,是我一生中永远的记忆。

       之所以叫老屋,是因为我的爸、妈都不知道它到底修建于何年何月何日?是谁出资而建?我叫它老屋,是因为这幢七柱三间、两层楼的实木穿斗房,横里竖里都找不到一颗铁钉,且屋顶有飞檐,青瓦宽大而厚重,檐口向下还有呈九十度的三角形。

    听父亲讲,那像脸盆一样粗大、高六米左右的木柱是通过滚线而成。

    再就是,我记忆中那两米多高的两扇大门的门槛,早已磨损成了一弯新月。

       在那弯恰似新月的门槛旁,我和邻家的袁五妹,懵懵懂懂地目睹了“大跃进”时期举国上下“除四害”时,人们手举竹竿四处追打吼叫,不让小鸟落地而体力不支坠地摔死的荒唐闹剧;“三年自然灾害”时期,依然是在那弯恰似新月的门槛旁,我心怀妒忌地看见过我家幺妹,因为吃到二两白米饭而欣喜若狂、高兴无比的童真;还是在那弯恰似新月的门槛旁,我和我家幺妹共同见证了横屋龚八桷的父母双双被饿死后,兄妹三人抱住一团、嚎啕大哭的悲惨埸景。

       在老屋,童年时的我,仔细观察过燕子衔泥筑巢,哺乳放飞的全过程。

       还是在那老屋,我也亲眼目睹了,曾经为我家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大白牛产仔哺乳、以及小牛仔出世后礼拜八方、蹒跚学步、自食其力的可喜经过。

    看到过老白牛因病离世时悲泪长流,与主人难舍难分、依依不舍的感人场景……   然而,最让我们五兄妹终生难忘、历历在目的老屋记忆,却是我那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:做人千万不要整人害人;要勤劳节俭;要有真本事;在外行事,千万不要以貌取人等等等等。

       有了老爸、老妈的教诲,我从识字以来便有着一个良好的习惯,那就是读书。

    读学校下发的教科书,读所有有文字记录的课外书籍和报刊。

    在那文化生活极度溃乏的年月,我和所有的同龄朋友一样,用实际行动体验了如饥似渴的真实生活。

    那时,无论是放牛割草,还是上班干农活,都坚持兜里揣着书。

    稍有空闲,便旁若无人地认真读书。

    有时在路上捡到一张烂报纸,都会爱不释手地读个痛快。

WwW。ZHILi123.com

    那怕些许缺损,也要极力揣摸被撕掉的应该是哪些字句!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我至今能与文字为伴、能以发表文章和出版文集为荣,真还与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和我喜欢读书那唯一的爱好密不可分!   有了老爸、老妈的教诲,我家五兄妹都能吃苦耐劳,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农村人都凭劳动力挣工分时,我家个个都是棒劳动力,其中有一年成为全生产队的冒尖户,年底除了分到1500百多斤稻谷外,还分得了1300多元人民币。

    提起这事,我家几姊妹至今都十分兴奋,开心地笑得合不拢嘴!   有了老爸、老妈的教诲,一心梦想改变家乡面貌,改变自家生存环境的我,于改革开放初期,在当地党委、的支持下凭一己之力,自筹自办起龙河公社文化站,开办了一个当时农村凤毛麟角、藏书3000余册,深受当地农村青年喜爱的图书阅览室。

    后来,龙河公社文化站多次被评为四川省、重庆市、长寿县三级先进文化站,我也因此被评为省、市、县三级文化工作先进个人,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寿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。

       有了老爸、老妈的教诲,喜欢帮忙、乐于助人成了我的秉性。

    几十年来,但凡有人有事相求,我都会乐此不疲地一一接下,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前提下,动用自己的所有资源,有时甚至是两肋插刀也要帮人把相求之事办好、办妥贴。

    因此,很多知根知底的老熟人,都说我有一肚子的热心肠,是一个肯帮忙、会做事的大好人。

       转眼之间,我已离开我的老屋近半个世纪了。

    先前的老屋,早已成了一堆废墟。

    然而,每当我回乡走亲串戚、敬祖上香时,我都会去到老屋的废墟上短暂停留。

    在老屋面前任思绪飞扬,任往事回放,任乡情流淌,任老爸、老妈的音容笑貌在脑海里相继呈现,并逐渐蝶变为不朽的钢雕,永远存放于我的心底! 最是家乡年味浓   怎么也没想到,年少时看见的路旁那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,转眼之间就幻化成了自己!然而,无论经历过怎样的阳光雨露和风雪苍桑,那曲耳熟能详的儿歌“红萝卜甜,看到看到要过年,过年又好耍,客来吃嘎嘎”至今还记忆忧新。

       说起过年,人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杀年猪、吃刨猪汤。

    回想起在家乡工作的那些年,只要冬至一过,几乎每天都有吃刨猪汤的邀请。

    那时的公社干部和场镇部门负责人都亲密无间,家里只要杀年猪,都得请上几桌三朋四友聚到一起吃刨猪汤,那气氛之热烈不说,且相处和睦、其乐融融。

    一些在工作中碰到的不顺心或棘手之事,都能在这样的聚会中得以化解!亲情、友情和同事情也能在这样的聚会中得以巩固和彰显。

    这样的聚会,都是从冬至过后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、九结束。

    聚会所产生的浓浓乡情,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参与者的内心深处并永生相伴,难以忘怀!以至进城居家、工作后的我,数年都难以适应“进屋就关门、轻声谈工作”、“当面笑呵呵、背后讲小话”的生活和从事习惯。

    四十多年过去了,在家乡吃刨猪汤的情境历历在目,挥之难去,不可复制。

       年少时过年,是盼!是日盼夜盼天天盼!哪怕是刚过完年,不得不又开始盼!因为,只有过年,才能吃好的、穿新衣,才能跟随大人们这家走那家,天天成为坐上宾。

    记得小时侯我还有一个不受父母待见的习惯,那就是走亲戚时爱挑三拣四,谁家的咸菜好吃,我才喜欢去。

    因为,咸菜好吃的人家,一定是讲卫生、爱干净的人家。

    为了这,我曾多次被父母吵骂。

WwW。ZHILi123.com

    除此之外,在我的记忆里,更具年味的就是蒸米粉。

    蒸米粉容易,蒸出清香可口、下锅即散、成丝的米粉不是随便哪个都能做得到。

    在老家的上下二湾,仅只母亲一人!每到年前的十来天,是我家最为忙碌的日子。

    我妈除去给自家蒸上两三笼米粉外,还得为上下二湾的友好邻居蒸个十多二十笼米粉。

    但凡此时,大嫂和大姐就成了烧火的主力军,老爸和大哥、二姐就专门互责推石磨,磨加有少许绿豆的米浆。

    在这十来天里,家人们一般都会熬上三、四个通宵。

       我妈蒸米粉,有独特的一套绝窍。

    先是在米筛底部绑上两根与米筛宽度一致的木棒,以便将米筛放到大铁锅时不会被水淹着,再在米筛上面铺上一张大于米筛的纱布,然后倒入一碗米浆,用饭勺把米浆均匀摊开,用锅盖和湿毛巾捂严后开蒸。

    第一层蒸熟后,揭盖刷上些许菜油,再倒入一碗米浆,如此往复三四十次后,一个与米筛大小、厚三四十层、重二十余斤的米粉便出笼了。

    然而,此时兴的并不是爸、妈和大哥、大姐,而是我和我的幺妹。

    因为馋嘴的我俩又可吃到米粉的边角料了。

    说起吃米粉,莫过于就着水豆豉吃!可这样纯正的家乡之味,早已变成了我的永远回忆!   到了年三十,几乎所有在外工作和学习的人们都络绎不绝地回到了祖屋,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您好、我好、大家好的温馨气氛之中。

    午饭后,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,都在本家德高望重的长辈带领下鱼贯而出,去到祖坟前祭祖上香、燃放鞭炮,意即恭请已故老人回家过年。

    当然,依照渝东民俗,年三十参与祭祖上香的一定要是儿子、儿媳,孙儿、孙媳以及未出嫁的女儿和孙女儿……。

    已出嫁的女儿、女婿及外孙儿、女祭祖上香,一般都在大年初一、初二或初三,意在给已故老人拜年。

    但凡已出嫁的女儿、女婿携带后人回老家为已故老人拜年时,在家的儿子、儿媳或孙子都要全程陪同。

    这一习俗,家乡父老一直沿习至今,我和我的家人当然也不例外。

WwW。ZHILi123.com

    为此,早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散文《永远的祭奠》,公开发表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一致认同。

       让乡邻们回味无穷、乐此不疲的是每年的年夜饭。

    各家各户都会倾其所有、各尽所能、精心配制,将能够搬上餐桌的美食佳肴一古脑儿地搬将出来。

    单家独户者除外,凡是有条件聚会的乡邻,都会将各自准备好的年夜饭、菜,一两家、三五家地汇聚在一起,待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响之后,围成一大圈,站的站,坐的坐,喜笑颜开地推杯换盏、举杯痛饮,共叙一年来的开心成就和甜酸苦涩。

    年夜饭,一般都会延续至深夜,待半夜子时的迎新鞭炮响完后才草草收场。

    这时,早已疲惫不堪的人们,最为关心的却是桌上的剩菜、剩饭。

    长辈们的说,剩菜、剩饭越多,来年的收成(收入)就会越好!   回想那些年的三十夜,几乎整夜都有鞭炮声和多姿多彩、五色缤纷的烟花,让身临年节喜庆的乡邻们久久不能入睡,通宵达旦地沉浸在喜悦之中,憧憬着新的一年家和万事兴,人顺事业顺,国泰民安宁! 永不消逝的掌声     4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漫过西滨路,四处岗哨林立、严防死守,为确保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危。

    面对一江冰冷入骨的黄汤滚滚向东奔去,栏杆下那一排青翠葱绿的半大香樟树不停地与黄汤奋力拼搏着,千方百计确保自己站稳脚跟,不被江水卷走。

       因交通管控不能动车,闲得百无聊赖的我,从柜中翻出那一摞摞老旧日记,企图从中寻找出一叶半片昔日黄花,为心神不宁的我填补暂时的虚空!突然,在那本早已泛黄、封面上写着1976年2月字样的日记本中跃然跳出了当年亲手操录的,毛主席1965年的《水调歌头.重上井冈山》,当即被那“久有凌云志,重上井冈山,千里来寻故地,旧貌变新颜……”激情澎湃的诗篇将思绪带回了44年前的美好时光!   1976年,是中国历史非同寻常、惊心动魄的一年,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大转折的开始。

    这一年的元旦,也是毛、周和朱三位领导最后一个新年,元旦节当天,全国各大报刊都刊载了毛主席十年前写下的两首诗,一首是《水调歌头.重上井冈山》,一首是《念奴娇.鸟儿问答》。

    隨后,中国唱片社又灌制了《毛主席诗词二首》的歌曲和朗诵片销往全国各地,并进入所有校园。

       那时的我,虽是一个农村的大队团支部负责人(副书记主持工作),也仍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感。

    可无论怎样都不能完全理解毛主席两首诗作的真实含意,只是懵懂地对那诗句特感兴趣而已!5月上旬,公社召开团委扩大会议,布置7月1日庆祝中国成立55周年活动安排,要求各大队团支部出2一3个文艺节目。

    这个安排,无疑是给酷爱舞台演出的我注入了一针兴奋剂!回家认真思考后,第二天上午,我便主动找到下乡知识青年带队干部兼公社团委书记,斗胆提出了:合龙大队、福欣大队和童心大队联合组成一个80人(即:合龙大队40人,福欣大队和童心大队各20人)的合唱队,演唱毛主席诗词《水调歌头.重上井冈山》和《念奴娇.鸟儿问答》的构想,并同时建议由三个大队团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工作以及乐队、朗诵和指挥人员的选定。

    公社团委书记听后很是高兴,当即拍板表示同意和大力支持!并提出我是街大队团支部负责人,整个活动由我总负责,其它两个大队团支部书记无条件配合做好这次活动的组织工作。

WwW。ZHILi123.com

    就这样,一次突发奇想、非同寻常的跨区域文艺节目排练活动,便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。

       首先是找来歌单、铁笔、钢板和蜡纸,将刻出的歌单油印后分发给每个合唱队员,然后再到合龙中学找来音乐教师先教全体队员怎么唱,直到基本熟悉后,再以各大队为单位分头练唱。

    回想那年月,真还可说叫感慨万千:白天劳动,哪怕累得腰酸背痛,有时插秧插得腰都难以伸直,走路都会疼痛难忍,可每晚8点都得集中到大队办公室排练节目,直至零点左右才能回家睡觉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因我和崇庆知青吴欣兰负责大合唱的诗朗诵,我还得熟知全部歌词后创作出符合当时情景的朗诵词。

    因此,用激情滿满来形容我们那一代人当时的心境,是太恰当不过的!   经过一个半月的分头练唱后,便进入了集中合乐的关键阶段。

    为克服和缓解队员们住家分散、路途遥远的矛盾,我们又作出了在每个大队集中一次、轮流进行合乐的决定,让每个合唱队员增添了不少的新鲜感,提高了认真排练的积极性。

    然而,临近登台演出前,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,几乎将我们几个主要负责人难倒!为让合唱队整齐划一,达到象毛主席诗词内容那样气势磅礴、激情澎湃,我提出了所有合唱队员要上穿白衬衫,下着蓝色裤的要求,这下可把队员们一个个难得瞠目结舌!白衬衫?哪里来呀?在队员们此起彼伏的反对声中,稍为冷静后的我也自己为自己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!是呀,我的白衬衫在哪?   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农村男女、老少的服饰几乎都以青、蓝二色为主,且众多家庭都是大的穿了传小的,上辈穿了传下辈,不少人的衣裤还都是疤上补疤,面目全非。

    受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影响,当地年轻人的穿戴才有了些许改善。

    那时,最时髦的衣服有几种,无论男女青年,军装和劳保服都广受青睐。

    更有甚者,军装要穿上下四个兜(军干服)和洗得发白、且肩上有绊(将军服)的,灯芯绒衣服颜色是要几节逗的。

    托城市下乡知识青年的福,我也跟风穿过劳保服、战士服和军干服。

    尤其让我难以忘却的是,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一个名叫郑翔的成都知青,据说他爸是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,有关系有门道。

    那一年,郑翔回蓉过春节返乡时,带回了一件半新不旧、款式新颖(夹克式)的劳保服,一下把邻村的几个县城下乡知青看热了,一个个非要给自己穿几天不可,闹得几个满脸通红、双眼圆睁,大有一触即发之势。

    见势不妙的我赶紧挺身而出,东劝西劝、左劝右劝地做好了依年龄大小为序,一人一周地轮流着穿的说服工作。

    正因那件几人共穿的劳保服,几个来自不同城市的下乡知青居然成了至交好友。

    时隔40多年,他们仍坚持着相互问候,相互往来!   最终,我们还是坚持以大局为重,要求所有队员千方百计向三亲六戚和三朋四友借白衬衫,确保合唱队高标准、高质量、高水平发挥,竭尽全力为党的55周年庆祝晚会增辉添彩!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,当晚会报幕员“合龙公社庆祝中国成立55周年文艺演出现在开始”的话音刚落,用红色棉布做成的两堂大幕分别向左、右两边徐徐打开后,台下千余名观众看到服装这么整齐、队伍这么庞大的合唱队站在舞台中央,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!稍后,我和吴欣兰上前一步,向全体观众行了一个90度鞠躬礼,便用椒盐普通话开始了充满激情,热情洋溢的诗歌朗诵。

    紧接着,80个活力四射,气壮山河的合唱队员在指挥的手势下,尽情高歌了:“久有凌云志,从上井冈山,千里来寻故地,旧貌变新颜……”和“鲲鹏展翅九万里,翻动扶摇羊角,背负青天朝下看,都是人间城郭……”在这次合唱中,考虑到众多农村青年音乐素养不足的因素,辅导老师仅运用了简单易掌握的领唱、齐唱、轮唱和混声唱四种表现形式,万没想到竟会收到这样的满意效果!合唱结束后,台下掌声骤起,经久不息,观众们齐刷刷地从简易木制条凳上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见到此情此景,台上的我和我的队员们一个个情不自禁、热泪盈眶,几个年青队员竟跑到后台抱头痛哭了起来!   这,就是我一生中听过的最最热烈的掌声!   这,也是我一生中听过的最最真心的掌声!   这,更是我一生中最具鞭策和鼓励的掌声!   我深知:那掌声,在物质、文化双溃乏的年代不是夸赞,不是满意!而是渴盼,是希望!   时至今日,那掌声仍不时在我脑海中响起,最终演化成了永不消逝的掌声…… |